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摄影师用“裸体俯卧撑”记录了2015年 | 谷雨访谈

2016-02-03 迦沐梓 谷雨故事



▲ 区志航,1958年生于中国广州,电视制片人、节目主持人、艺术家。2000年前后,区志航开创了观念艺术“区式俯卧撑”。2008年,以“区式俯卧撑”为特色的《景·观》系列作品面世,其人个人的行为艺术逐渐演变为有独特意义的公共符号。2010年,《那一刻》系列组图获第53届荷赛奖。


编者按

区志航通过“俯卧撑”来进行年度盘点,已经踏入第六个年头,这既是一个公民对国家的别样盘点,也是“俯卧撑”创作、延伸和成长的一部分。当一个个与2015年密切相关但不受体制和数字限制的“俯卧撑”作品组合在一起,会给当下与未来带来什么?区志航坚信当代艺术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否则不可能坚持,因为实在太难,而且越来越难……


“俯卧撑”远不止是一张张照片,还有大量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和行动,所有围绕“俯卧撑”发生的一切,都是作品的一部分。


区志航:“俯卧撑”2015年度盘点


采访、撰文:迦沐梓


2015年被喻为全面深化开放改革的关键之年和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开启之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之年。与中国社会紧密关联的“俯卧撑”,必然会对这一切有所体现,并依据一贯的理念与标准选择介入。“俯卧撑”既不会歌功颂德,也不会刻意抹黑,而是通过作品,对一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尽可能完整地体现和追问。


当代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当代文明金字塔尖的部分。


谷雨:您是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影响社会现实、社会功用的?


区志航:我是这么认为的,影响社会现实可以通过学者、媒体,甚至用暴力或者国家机器。在中国,针对一些比较带有批判性的敏感问题,艺术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介入方式,相对没那么直接,以一种更适合,或者更“美好”的方式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通过艺术去引导,去感染,同时艺术又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因为它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会带来很多可能性。很多艺术作品不是在当下生效,更多的是在未来。我们无法想像,一个艺术作品的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谷雨:所以它有一个发酵的过程。


区志航:对。我是从媒体出来的,通常我们会说新闻的时效性很重要,而正因为它的时效性,今天发生的事情,明天你再去报道就会觉得有点过时了,觉得晚了,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体会会更迫切。以前纸媒,当天的东西第二天出版,那已经算很快的了,现在到互联网,现在发生,现在就发出去,快到这种程度,稍微晚一点,就抢不到我们所说的新闻的时效性。但是艺术恰恰可以弥补这个,一方面既有当下的意义,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背后潜藏的能量其实是非常多的。我们经常强调想象空间和可能性,这可能是当代艺术最大的价值。人们愿意去欣赏甚至希望拥有很久远以前的艺术,却不愿意看即使才过了几天的报纸。


我从媒体人转向当代艺术创作,除了个人的艺术情结外,还希望尽可能对从事过的领域能留下些什么。当代艺术超越传统艺术最根本的,就在于强调观念性,媒介和材料的无限性,以及表达方式的颠覆性。在我看来,即使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感知的公共事件和互联网,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现成品”。当代艺术强调介入、干预、质疑和批判,相对于传统艺术,更具担当和人文情怀,希望通过艺术方式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当代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当代文明金字塔尖的部分所以,我觉得当代艺术是非常积极和有意义的,具有强大的潜能。


▲ 《那一刻》2015年3月26日晚23时许 湖南长沙 区伯嫖娼事件

▲ 《那一刻》2015年4月6日 北京 毕福剑“不雅视频”风波


通过观察,适当时间的延后,判断这个事件是不是代表该类社会问题的节点性事件,并不是热闹我就去做。

 

谷雨:像俯卧撑这么庞大的体系,之所以那么受关注,认知度比较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背后有公共事件。身体的背后,是社会矛盾的爆发。但每天都有很多新闻发生,你如何取舍去哪个地方拍,拍什么,侧重于哪几个方面?


区志航:“俯卧撑”介入什么和不介入什么,实际上有着非常清晰的界定。所以当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我基本上不会第一时间去到现场。当中有很多考虑,其中一个就是我需要时间去观察判断这个事件会发酵发展甚至裂变到什么程度?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值得介入。此外,有些事件一出来立马去现场是不合适的,例如重大灾难现场,人家还在抢救,你去做裸体俯卧撑,尽管出发点是美好的,但我还是觉得特别的不合时宜。

 

谷雨:第一时间其实不太重要。


区志航:不了解社会便无法对每个事件意味着什么进行判断,因此,关注社会已成为我的习惯,这是创作的一部分,甚至是基础。具体到某个事件,关注的同时创作已经开始,什么时侯介入,只是形成作品而已。艺术创作并不仅仅是行为和拍摄的一瞬间,实际上它是一个包括思考在内的过程,早些晚些介入并不重要。但像温州动车、深圳滑坡,包括天津大爆炸等人祸灾难,现场的清理是非常迅速的,这些事发地必须抓紧去。至于其他一些公共事件发生地,一定时期内基本上不会变,早去晚去都没有问题。


其实,所谓的早和晚也是相对,只要不是当事人,记者不可能事发第一时间在现场,晚半小时到已算快了。第一个到不等于第一时间在场。从“俯卧撑”创作的角度看,晚半个小时和晚半个月没有区别。我真的一点都不急。甚至有些作品,出于时间和经济的成本考虑,可能会等到那一带发生若干个值得介入的重大公共事件,才会一并去“俯卧撑”。通过观察和适当延后,其实有助于判断这个事件是不是代表该类社会问题的节点性事件。


▲ 《那一刻》2015年8月12日晚 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件 作品1号

 

▲ 《那一刻》2015年12月20日11:40 深圳光明新区重大滑坡事件


谷雨:比如说?


区志航:举个例子,关于拆迁。拆迁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关于拆迁的事件数不胜数。这个问题一定是值得“俯卧撑”关注的,但并不是所有关于拆迁的事件都会介入,因为实在太多,根本做不过来,而我要关注的并不仅仅是某一类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各种代表性的问题。关于拆迁,我只做了几个代表性作品,分别是成都唐福珍拆迁自焚、宜黄钟家姐妹拆迁自焚、辽宁盘锦拆迁暴力事件、江西抚州拆迁连环爆炸案、青岛平度村民守征地被焚事件。通过这几个有关拆迁的事件,基本上可以涵盖中国的拆迁问题,这就是我说的节点。



▲ 《那一刻》2014年3月21日 青岛平度 3.21征地纵火案 作品2号

 

谷雨:这就是说各类问题你都关注,但每一类问题你要选的是代表性的事件。


区志航:是的。为此需要长期的关注,你才能够判断到底这个事件意味着什么。并不是热闹我就去做,而是要看该事件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是代表某一类问题,而在这一类问题衍生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作品体现它?关于某类问题看似不多的作品,其实已经足以让社会学者做大量的讨论。我用我的方式把一个个节点事件梳理下来,希望能构成一条别样的,可供铭记和思考的线索。


我并非学艺术和摄影出身,但受父母老照片的影响,从小就喜欢摄影,七十年代开始接触,一直到现在。我经历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常常会回过头来审视整个摄影和艺术领域,思考能够做什么和怎么做,才能给社会和历史留下一个有创造性和力量的、可以弥补一些现实需要、同时能够引发思考的、可以在社会生效的创作方式和作品体系。我尤其关注作品生成后还能做什么的问题。

 

谷雨:拍下一个作品后,还能做什么,就涉及到作品如何生效的问题。


区志航:实际上这是我特别在乎的,这是创作的一部分,也就是关于作品传播生效的问题。如果没有后面这个部分,哪怕有一万个“俯卧撑”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当代艺术强调对现实的干预却无法在现实生效,这是最致命的硬伤。我希望作品能够在当下生效,同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意义。我们不妨抽离出来看看整个包括摄影在内的艺术生态,绝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小圈子孤芳自赏,很多干预性很强的作品,因为不能在社会生效而失去力量。

 

谷雨:那您觉得怎么样去解决这种现状呢?是作品本身的社会性、传播方式,还是其他方面的调整?


区志航:首先应该回归到当代艺术的初衷和基本诉求,充分认识到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是生效而不是艺术本身。当代艺术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不生效谈何质疑、干预、批判和改变?生效是当代艺术的终极追求,是作品当代性的重要表征。


围绕着艺术生效的问题,创作伊始就应该综合考虑作品的观念、方式、传播、互动等一系列问题。观念于我是关乎社会的,观念的社会性是作品生效的前提。作品的社会意义越大,越有可能在社会生效。


至于作品的传播,过往作者是比较被动的,互联网极大地改变着社会,也必然极大地影响着艺术。迄今为止的艺术史,基本上与互联网无关,将来一定会发生改变。对“俯卧撑”而言,互联网不只是用来呈现作品,也是让作品成长生效甚至裂变的媒介。


我不会完成了一个作品就急于通过互联网炫耀,几乎每次作品的呈现,都会与该作品所关联的事件或问题新的延展有关。例如“俯卧撑”就孙志刚事件与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唐慧案与劳教制度的废止、郭美美事件与红会没完没了的纠结、证监会与中国股市的问题…反复呈现和追问过。公共事件总有演变的过程,有关这些问题的作品内涵也一定会相应延伸和成长。


重大公共事件一方面是社会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同时也是改变观念和产生新政的契机,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更多的关注与追问。不破不立,破坏性事件的背后,往往有非常积极的一面。“俯卧撑”当然应该对此有所作为,进而不断地再创作并获得生效和成长。


▲ 《那一刻》2015年6月29日 中国股灾与证监会系列腐败案

 

▲ 《那一刻》2015年9月15日起 中信证券系列腐败案


谷雨:很多人一看到在公共空间拍裸体,就会觉得跟您的创作是雷同的,对此您怎么看?


区志航:很多人只看表面,无法深入和辩晰,这的确是一个亟待反思的问题。为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在什么地方创作,决定着作品的本质和意义。迄今还真没发现与“俯卧撑”相似的作品系统,更没发现谁通过作品构建庞大的“弹药库”,随时根据社会的各种问题有甄別地“发射”,让源于社会的作品回到并作用于社会,也让“俯卧撑”成为公众而不仅仅是小圈子心领神会的当代艺术。我相信有些探索和实践是值得讨论的,只有出现更多独创且有力量的作品,整个当代艺术才有力量,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艺术创作并不只是拍张照那一瞬间,艺术家创作就是希望表达,面对社会问题就应该发声。

 

谷雨:面对传播上大众的误解,您会出来解释吗?


区志航: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并不只是拍张照那一瞬间,也不只是画一张画或做个行为就完成了。拍摄绘画行为固然是创作,但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只是形成作品。我们通常说作品是艺术家的孩子,孩子出生后怎么可以不抚养而把命运交给别人?孩子的成长固然需要借助社会力量,艺术的成长也不拒绝方方面面的支持,但作者最清楚创作的诉求,对作品有所作为是负责任的表现,也是继续创作的需要。


对于别人的帮助,我会很感谢很合作;没有人青睐,既然已认定,我也会坚持下去。我不会乞讨别人的帮助,艺术当自强,不是还有越来越强大的自媒体吗?一直以来文化艺术圈崇尚内敛低调,看不惯艺术家主动。已经到了现代社会,很多观念都应该重新审视甚至改变。杜尚、鲁迅、博伊斯、安迪·沃霍尔,还有当今的艾未未,你说他们是高调还是低调?艺术家创作就是希望表达,面对社会问题就应该发声甚至呐喊,这与炒作和功利无关,是让作品更具力量和更加生效的艺术创作。


对于公众的误解,我会出来解释,不是承受不了,而是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并可以籍此介绍作品的诉求。在争议中生效和成长,是当代艺术的必经之路。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和表达方式的颠覆性,本身就注定令习惯传统观念的公众难懂,我在乎社会的大多数。自“俯卧撑”作品2007年第一次公开以来,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真诚的交流和互动,不可能有今天公众的认知度。

 

谷雨:您如何看待互联网的传播属性,从2008年到现在,传播方式上都有哪些转变?


区志航:互联网极大丰富了自媒体,让很多东西可以自己掌握并迅速传递到社会,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俯卧撑”作品2007年首次公开的同时我开设了个人博客,2008年作品发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的作品在互联网上的存在。北京奥运前夕的6月30日,贵州“瓮安事件”引发了网络流行语“做俯卧撑”,很快就被网络通过《节目主持人裸体俯卧撑俯看鸟巢》转移到我的“俯卧撑”作品上,引发广泛争议,但95%以上是不理解甚至谩骂的。


7月6日我发表了博客《超越“做俯卧撑”的<景.观>》,被《新快报》发现并进行了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报道引发影响广泛的社会文化事件,让公众的态度发生相当大的改变,更让“俯卧撑”这个个体艺术符号迅速裂变成为公共艺术符号。真是作梦也想不到,似乎在应验我一直相信的有某种冥冥中的力量在支持着我。


在被社会确认了“俯卧撑”这个艺术符号之后,2009年底,我开始推出介入2000年以来重大公共事件的《那一刻》系列。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与南方周末合作《在这里,读懂中国——南方周末与区志航的“俯卧撑”》,并获评年度杰出艺术家。2009年的《那一刻》系列,还在2010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获奖。


在“俯卧撑”的创作和成长过程中,我一直非常重视与互联网发生关系,从当初的博客到后来的微博,再到微信和公众号,算得上与时俱进。当然怎么用其实很讲究,也可以很多样。很多时候我是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一起用,因为各有所长。还可以单个作品发,也可以像年度盘点上百个作品一起发。如前所述,我对互联网的应用并不仅仅是用于作品呈现,而是作为艺术创作和成长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艺术强调当代性,互联网就最具当代性。怎么体现?并不是拍了一个作品赶紧放到网上去。作品的每一次呈现,肯定是我的一次再创作。

 

谷雨:创作这个作品和您的成长经历有关系么?


区志航:有着极大的关系,是我的特质和经历的结果。我的父母、他们的老照片、对摄影的喜欢、对身体的敏感、我所处的时代、经历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物价管理、中共党员、媒体人生涯…这一切,最终促成了“俯卧撑”,缺一不可。“俯卧撑”似乎只能属于区志航,也可以说区志航为“俯卧撑”而生。

 

谷雨:接下来再往后,“俯卧撑”不止是关注中国问题,也会延展到全球问题上么?


区志航:国际我会适当的介入,但不会太多。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各种各样的资源也是有限的。要做就要尽量做得完整,中国已经很大,问题很多,把中国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会坚持用这种方式创作,同时又希望在创作过程中尽量不被发现也不惊扰他人。

 

谷雨:您的拍摄时间一般是在早上还是什么时候?


区志航:各种季节各种时间都有,我更愿意辛苦一些多利用大清早创作,尤其是夏天日出早,大家还没出动,各方面也没进入状态。其实我是个挺羞于在陌生人面前裸露的人,不像有些艺术家,可以肆无忌惮地裸露。我会坚持用这种方式创作,同时又希望在创作过程中尽量不被发现也不惊扰他人。通常行为艺术家创作的时候会希望更多人来围观,甚至叫上媒体。我做的时候尽量回避人,当然也出于安全考虑,但不等于不需要公众的互动和反应,我会将作品通过互联网和公共媒体,让更多人甚至让全社会围观。

 

谷雨:在其中一幅作品中,六个环卫工在雾霾天并排站在您面前,这是您的干预行为么?


区志航:那天刚好是11月底,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我正好在北京,之前一直想拍北京的雾霾,前两年也拍过,在鸟巢那边,但拍出来的视觉效果总觉得不到位。既然遇到橙色预警,赶紧寻找北京标志性的地点创作。路上与出租车司机聊雾霾问题,他很能聊,其中聊到马路上的交警和清洁工的防护待遇不同,清洁工基本没有保护。在东三环,正好看到几位年迈的绿化保洁员,我说今天是橙色预警,他们说不知道。我问你们有保护吗?他们说没有。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70多岁。我把我的作品画册给他们看,问能否请他们合作?同意了,于是破天荒有了这个有合作者的“俯卧撑”作品。


▲ 《那一刻》2015年11月29日 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下的北京 作品1号

▲ 《那一刻》2015年11月9日 首都机场南航急救门事件


谷雨:每次拍摄,不光有照片还有视频么?


区志航:是的,只要有可能,都尽量争取。以前是录相和相机同时进行,先开录视频,再调相机,但挺难。小脚架遇大风就麻烦,摔坏了四、五台小相机。后来干脆做两次,一次摄影一次录相,一台5D3搞定,但这会多一次风险。通常第一次别人来不及反应,再做第二次就容易惹麻烦。所以,有些作品只有照片没视频,或照片与视频取景不同。比如拍北京金融街,照片完成后一直被保安盯着,还走过来问。

 

谷雨:不让拍?


区志航:是无法再拍视频。当时刚下过雪,很冷,他走过来问,刚才是不是你在光身子啊?我说这么冷谁光身体啊。他说就是嘛,他(指另一保安)说看见了,这么冷怎么可能?他自己解释道。由于他们一直盯着,后来我只能再换一个他们看不见我的角度拍视频。拍两次很容易出事,孙志刚事件我被抓,就是因为拍第二次。


自拍是“俯卧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重要特征,是让作品区别并超越普通摄影和摆拍再现,成为行为艺术乃至更广义的当代艺术的关键。

 

谷雨:在区式俯卧撑中,“自拍”赋予这组创作何种属性,为什么是“自拍”而不是“他拍”?


区志航:自拍是“俯卧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重要特征,是让作品区别并超越普通摄影和摆拍再现,成为行为艺术乃至更广义的当代艺术的关键。在“连脱带拍"瞬间完成对公共事件介入的极限中,整个过程的所有环节完全由作者一个人主导和无缝对接,我既是参与者和干预者,同时也是记录者。如果“他拍”,“俯卧撑"就不仅仅是我的作品,就会出现类似《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作者之争的问题。

 

谷雨:区式俯卧撑一直在持续创作,您会担心出现常态化的情况么,大众对这个创作麻木了,不那么关注了?


区志航:纵观世界,当代艺术无数,又有多少被大众关注和认知?自2007年盛夏第一次公开以来,“俯卧撑”所受到的关注、持续的时间和生效的程度,已超乎想象。艺术作品有机会经历从猎奇到接受到麻木本身,已属难得,更何况麻木也许还可以理解为习惯。通过互联网和日常交流,我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一点。“俯卧撑”既是我的艺术,也早巳成为我的生活,彼此交织,密不可分,只要可能,即使不被关注,也会坚持下去。我坚信作品的意义,尤其是随着时间推移。



▲ 《那一刻》2015年4月9日 郭伯雄案



▲ 《那一刻》2015年7月25日释正义实名举报释永信事件

 

如果有可能,我会一直做下去。其实如果我有一百岁,真的做不动了,趴在那里了,那个时候再重现,从我年轻力壮一直到老态龙钟,那个也蛮好玩的,那时候不要说感动别人,我自己也会被感动。

 

谷雨:这组作品体量上是很大的,如同类型学的聚众效应,您未来会基于此创作有哪些创新么?


区志航:迄今为止,已创作了约七百个“俯卧撑”作品,几乎涵盖中国社会的各类问题。我一直认为,作品的传播、互动、生效和成长,是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兑现作品初衷和诉求的必由之路。围绕越来越庞大的“俯卧撑”现成品进行再创作,一直是我的艺术方式。如果没有不断地重返社会、干预现实,进而让相关的作品乃至整个作品体系生效并获得延伸和成长,“俯卧撑”不会有如今的社会认知度。


我还会根据不同的角度和命题解构重组进行创作,去年底参加《姦:性别暴力伤害的文化符码——2015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的32个“俯卧撑”作品,就是从女性被伤害的角度疏理而成。合适的时候,我还打算创作出版《“俯卧撑”词典》⋯⋯可以做的实在太多,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定会给艺术和艺术创作带来更多新的可能。为此,我需更多的学习和准备。


这样一种方式,我相信它还是有它的意义。因为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我用我的方式梳理一段国家的历史,这个时间跨度越长肯定越有代表性。如果我只是为了创作而创作,从艺术的角度,其实做五个、八个、十五个、三十个,就足以表达了,但问题是我觉得艺不艺术不重要,你怎么样去跟社会、跟历史接轨,那这肯定是时间越长越好。所以如果有可能,我会一直做下去。其实如果我有一百岁,真的做不动了,趴在那里了,那个时候再重现,从我年轻力壮一直到老态龙钟,那个也蛮好玩的,那时候不要说感动别人,我自己也会被感动。


点击阅读


王身敦:拍照就如同写诗一般



避税区都是被棕榈点缀的热带海滩么?



荷赛中国获奖者:优秀摄影师不会为比赛拍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